焦点简讯:立法者屈原:要不要主张著作权?

2023-06-22 13:48:2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据《神奇秘谱》载,琴曲《离骚》有十八段乃“屈原自作也”。 维义 摄

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其“美政”何以未成?法治思想何以久不为人所重?《惜往日》是否屈原所作?又逢端午,细读楚辞经典,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让我们多角度走近屈子,与伟大的灵魂相遇,体察波澜壮阔的人生与变革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魂之所在。

楚南公放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试想倘若屈子当年不曾自沉,而是安然渡过汨罗江,在楚亡十余年后,迎来陈涉楚地起义,一举推翻秦王朝——届时这位年逾七旬的政治家、文学家将作何感喟?


(资料图片)

想来当不会有类似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之纵酒放歌好还乡,尽管有资料显示,楚被秦灭后,屈氏一族便开始了迁徙生活。

屈子远游归,意绪当何似?或许会幻化回复少年时,头戴花环,纤弱寡欢,有着毕加索画作少年特有的怅惘;也或许会有陈襄“仙居”诗里所描绘的从容,“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毕竟,建立进步的律令制度尚属屈原未晋的事业;倒是文天祥《湘潭道中赠送丁碧眼相士》一诗意象别具想象力:收拾衡云作羽衣,便如屈子远游归。离骚忘却题天柱,为立斜阳问翠微。

又逢端午,细读楚辞经典,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便如屈子远游归”,让我们多角度走近屈子,与伟大的灵魂相遇,体察波澜壮阔的人生与变革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魂之所在。

“美政”未成两次被放逐

屈原名平,平即正则,公正有法则之意。在那个“盗憎主人,民恶其上”的时代,屈平“美政”何以未成?

屈子忠臣,惜所忠之怀王、襄王自恃国大,不恤其政,多怒而好用兵,致使“良臣斥疏”“百姓心离”。人治之下,由屈子立法令图改革以开“新旅”,本是顺应时代的好事。然而,屈子将要面对的不仅是善妒的邪臣;假以时日,纵观屈子改革背后,却是楚国宗室集团历代不睦之“沉疴”。翻开《史记·楚世家》,满纸“弑”“卒”“杀”“仇”“诛”“乱”等字眼,从中可见一斑;最关键的,是楚王乃暴君,以屈子为“代言”的新兴阶层又不够给力。

屈子两次被放逐,他自己怎么看?据其《渔父》所述,渔父问其何至于此,屈子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离骚》因放逐而作,借痛斥史上昏君而多有影射。事实上,屈子几乎是“骂遍”了。包括骂贵族,骂元老、骂宗族党人。同样是骂,鲁迅曾说《红楼梦》中焦大骂贾府的人,“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作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自作十八段古琴曲《离骚》

“你们为什么要害死先生?……你们真卑鄙啊,你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千方百计地陷害先生!”

这是香港电影《屈原》里特有的“骂人”台词,是屈原的侍女、学生婵娟在花园桥畔对南后发出的最后的呐喊。影片以屈子风中鼓琴致弦断的方式,有力地烘托出屈子被流放、弟子投靠南后时的复杂心境。

以屈原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常别具风骨与神韵。

中国当代杰出古琴演奏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赵家珍演奏的古琴曲《离骚》,沉郁苍劲,激扬清越,尽显屈原高洁傲世、旷达奔放之气概。该曲由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长诗《离骚》而作,吴文光据明代宁王朱权《神奇秘谱》打谱。在书中,朱权将十八段无辞《离骚》归为“屈原自作也”,说明其“何以付诸徽轸告乎上下”,可见作品久远音乐深邃。《离骚》与《广陵散》堪称琴界极具“家国情怀”之千古绝调。

龚琳娜吟唱《离骚》时,伴之以编钟、合唱,声声演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人心怀,意味深远。

傅抱石笔下的屈原《山鬼》形象,眉宇清涟庄敬,如云涵秋影,是一种“虽九死其尤未悔”而炼成的美。其丝带如风,浑然天成,山神于等待中透出菩萨般的自若。

至于傅抱石之“铭心绝品”屈原像,作于1942年,郭沫若题长诗慨叹“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幸已有其一,不望有二矣”。江水似混沌宇宙,诗人遗世独立,去兮复来。

尝观赏音乐家施光南创作二十多年,由郭沫若同名话剧改编、杨洪基出山主演的歌剧《屈原》首演,《橘颂》《众人皆醉我独醒》等咏叹调一一唱响,令人动容。

《惜往日》作者何许人也

屈子一向“志洁”“行廉”,廉洁一词即源自其句“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卜居》)。“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改前圣之法度兮,喜慑懦而妄作”,是东方朔在《七谏》里涉及屈子法治革新的描述。

作为政治家的屈子,其法治思想久不为人所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盖受汉朝独尊儒术影响。对于《惜往日》是否出自屈原之手,时人亦不无争议。比如文中“背法度而心治兮”一句,指背离法度由着一己私心而治理。“心治”一词因见于《韩非子·用人》篇,曰“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后人认为法家韩非先行提出心治,加之在文本用词等角度多方揣度,疑此文非屈子作品。更有人大胆推测,《惜往日》作者应是东方朔。

《惜往日》开篇云,“惜往日之曾信兮”,指屈原初始受命造宪令是因为曾被信任。其“明法度之嫌疑”,所行之事类似今之“司法解释”、明确或修改法度。文章亦提及“国富强而法立”。可悲的是,屈子身为立法者,却横遭诽谤,“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奈何“投诉”无门,“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这样一位最后至于“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其大治不成,竟至有此绝命书问世。

按照我国现行著作权法规定,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假如屈子远游归,要不要主张其著作权?仁者见仁,期待新的考古证据。关键是文中所反映的民意、呼声更值得重视。

《惜往日》无论是否屈子所作,屈原所秉持倡导的爱国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都将“与日月兮同光”。理解了屈原,才能更深刻地体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