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加速脱碳,目的直指欧洲

2023-08-25 19:08:11    来源:零碳知识局

双碳背景下,企业脱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今年,欧盟“碳关税”正式落地,《新电池法》也正式生效,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在这一场转型之战中,谁能率先实现零碳转型,谁就能手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4月,宁德时代发布了零碳战略:宁德时代将在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范围1和范围2)碳中和,2035年实现全价值链(范围3)碳中和。


(资料图片)

作为中国第一家正式承诺碳中和达成时间的大型电池企业,相较于其他电池企业2050年达成全价值链碳中和的目标,2035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这一目标十分超前,宁德时代的野心可见一斑。

要想实现第一阶段核心运营碳中和的目标,则必须在生产阶段实现碳中和。

8月11日,宁德时代旗下全资子公司瑞庆时代正式获得知名认证机构SGS颁发的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标志着瑞庆时代已达成工厂碳中和,成功跻身零碳工厂行列。

这并非是宁德时代首个零碳工厂。

2022年3月,SGS为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颁发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宁德时代实现首家零碳工厂——宜宾工厂。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使宜宾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于水电,每年可减少约40万吨碳排放。

“零碳”并非易事

据欧洲运输与环境联合会(T&E)报告显示,电池生产的碳排放范围在61~106 kg CO2/kWh,随着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逐渐上升,动力电池碳排放在车辆周期碳排放中的占比逐渐增大,纯电动乘用车中占比达37.4%,最高可达60%以上。

动力电池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池生产环节,三者合计占比接近90%。

负极材料包含石墨化工序,碳排放占比最高,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材料制备过程碳排放较高,三元材料制备过程中关键原材料碳排放较高。

动力电池行业全产业链减碳势在必行。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认为,基于碳中和的大背景,在头部企业的带动下,动力电池供应商纷纷发力抢占零碳主动权,建设零碳工厂,建立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同时也必将向上追溯,要求上游材料、设备等供应链协同发展,以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进而推动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工艺革新、材料耗能结构的转变。

因此,确保产品生产阶段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都可追踪、可溯源、可计算、可量化,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控制排放。

去年,生态环境部公布了4个碳核算造价案例,其中不乏老牌企业。对于宁德时代,同样面临碳核算这一大挑战。??

据了解,宁德时代范围一、范围二的碳排放相对较少,仅占15%,但上游范围三排放却高达85%。如此高占比的碳排放量,即使宁德时代表示自身具备碳核算能力,但仍难以核算清楚。因此,宁德时代尚未公开范围三的碳排放量。

但想要真正实现“零碳”愿景,精准的碳核算必不可少。

宁德时代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蒋理表示,实现2035零碳战略目标挑战是巨大的,相比2025年实现自身生产的零碳,更具难度、也更重要的是实现全产业链的零碳生产。

欧洲计划

3月4日,全国两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关于开展我国动力电池护照及配套政策研究加强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提案》中提到了“电池护照”这一关键词。

电池护照作为一项国际性行业倡议,最早在2019年由全球电池联盟(Global Battery Alliance)提出,本质是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收集、交换、整理和报告所有生命周期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材料来源、电池化学成分和制造历史及其可持续性表现的可信数据,以此提高全球电池价值链透明度。

全球电池联盟呼吁用电池护照来实现动力电池的高质量发展,其核心举措是用这份“护照”来记录每一块动力电池的数据:碳足迹要足够低、矿产来源要合规、要包含一定比例的再生金属等。

根据欧盟《新电池法》,从2026年起,所有新购买的电动汽车(EV)电池、轻型交通工具(LMT)电池和大型工业电池,单个电池超过2kWh时,必须拥有电池护照才能进入欧洲市场。

2022年,宁德时代迎来了参与欧洲标准的一大机遇——入选全球电池联盟的董事会。

宁德时代的欧洲计划早有布局。早在2019年,宁德时代就在德国图林根州建设首个海外工厂;2022年,宁德时代投资73.4亿欧元,在匈牙利建设一座产能为100GWh的电池工厂。

3月10日,宁德时代发布了2022年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报告。

曾毓群在报告致辞中提到,2022年,宁德时代开展全方位的碳管理,全年推进节能项目400余项,累计减碳 447230吨;绿色电力使用比例上升至 26.60%;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比例 24.89%。

宁德时代对欧洲市场的野心可见一斑,随着碳中和计划的推进,其欧洲市场版图还将持续扩张。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讲,实现碳中和不仅仅是口号与野心,而是详细的路线规划与减排投入。于清教表示:“全球性日趋严苛的碳排放法规下,零碳是动力电池企业未来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绕不开的问题,是挑战更是机遇。加快技术与工艺创新升级,掌握零碳转型主动权,是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零碳转型中,跑得快而稳的企业,肯定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推动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